Page 26 - 《涂层与防护》2019年第7期
P. 26

李柏文:关于 B1B2 免中涂工艺水性高温原厂涂料的研究



             1.3.2 外观测试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2 外观测试结果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测试结果
              检测项目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配方①              配方②             配方③             配方④              配方⑤
              光泽(20°/60°)         89.7/95.6        92.1/97.3       93.3/97.5        91.3/95.9       90.6/96.7
             CF                     37.8             36.9            45.6            32.1             33.6
             LW                     16.5             14.9            13.6            16.9             18.0
             SW                     49.6             39.5            28.3            45.6             46.3
             DOI                    79.6             78.6            81.0            75.3             74.6
              总膜厚/μm               60~70            60~75           60~75            60~70           60~70
              耐冲击性/cm                50              50               40              20               20
              附着力/级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干燥性                   慢干              慢干               快干              快干               慢干
              漆膜毛病                轻微咬底             中度咬底           很轻微咬底             严重咬底            严重咬底
              清漆外观                有小颗粒             有小颗粒           有颗粒针孔            有颗粒针孔            有小颗粒

                 从表 2 中数据得知,CF 值越高,总体外观越好,配                     分无法在预烘下完全释放, 因此需要快干及慢干树脂
             方③最优,DOI 值越高,丰满度最好,配方③最优,因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搭配使用。 颗粒问题仍需继续查找原因。
             聚氨酯体系在“湿碰湿”工艺较合适;而配方④、配方⑤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4 氨基树脂的筛选
             都出现了严重的咬底现象,说明聚酯体系在“湿碰湿”
             工艺上的效果较差;配方①、配方②外观效果适中,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4.1 氨基树脂的对比
             整配方后也可用于湿碰湿工艺。 从干燥性来看,快干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在耐冲击方面及小颗粒上仍存在问题, 因此
             配方,在最后清漆外观上会出现针孔现象,而慢干的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先考虑从氨基树脂上进行筛选对比,配方如表 3 所示。
             方却不存在该现象,说明干燥太快会导致 B1B2 层的水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3 氨基树脂对比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量/%
              物料名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配方⑥                      配方⑦                      配方⑧
              丙烯酸树脂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~20                   18~20                    18~20
              聚氨酯分散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~20                   18~20                    18~20
              白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                     35
              胺中和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.5                     0.5                      0.5
              基材润湿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.3                     0.3                      0.3
              助溶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增稠剂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~2                     0~2                      0~2
              氨基树脂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
              氨基树脂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
              氨基树脂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                       /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~10.2                  0~10.2                   0~10.2

             !!!!!!配漆工艺:按表 3 各配方,在搅拌的情况下依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改善,冲击,附着力都能达到性能要求,而从漆膜外
             加入树脂、白浆、胺中和剂、基材润湿剂、助溶剂、增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观及毛病来看,配方⑦较配方⑥、⑧都有较大的改善,
             剂、氨基树脂,最后用水来调整黏度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仍未达到最佳理想效果,通过观察发现,在 B1B2 预

             1.4.2 外观性能检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烘后底色漆已经出现了轻微收缩及小颗粒情况,因此
                 从表 4 中数据可以看出,混拼树脂后,外观效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问题的根源在于底色漆表干太快,在预烘后出现了收

              14     涂层技术 COATING TECHNOLOGY
   21   22   23   24   25   26   27   28   29   30   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