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9 - 《涂层与防护》2019年第12期
P. 39

李丽,等:聚丙烯腈/季铵盐纳米抗菌纤维滤膜的研究



           医用口罩或者个人防护口罩内衬,在日常使用中不可
           避免地会与人体发生接触,通过溶血率测试评价抗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结语
           纤维的生物相容性以验证其安全性。 根据医疗器械生
           物学评价标准规定的溶血率<5%,因而各类抗菌纳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1)本研究以 PAN 作为基底聚合物,添加不同的
           纤维滤膜的溶血测试尤为重要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季铵盐抗菌剂,配制成前驱体溶液。 再通过静电纺丝
                如 图 5 所 示 ,PAN/DTAC、PAN/HDA 和 PAN/BZC          的方式调节其配比,电压和进样速率等因素,制备出
           纳米纤维 滤 膜的 生物 相 容性 测试 的 溶血 率分 别 为:                   了直径约 200 nm 的纳米抗菌纤维滤膜;
           7.28%、4.51%和 2.17%,这主要是因为(1)季铵盐所占                       (2)制备的纳米滤膜对悬浮固体颗粒物具有较好
           比例较小(约为 20%);(2)PAN 为疏水结构,长链的烷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去除效果,各类纳米纤维滤膜的去除率均>98.2%;
           烃在聚合物链中缠结,避免其溶解在溶液中(小分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3) 各类聚丙烯腈/季铵盐复合抗菌纳米纤维滤
           季铵盐尺寸较小,极易进入细胞中,扰乱细胞的电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膜,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性;
           质平衡,从而导致细胞死亡),表现为溶血率的提升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4)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滤膜的生物相容性测试的
               如图 5 所示, 以 PET 膜作为参照组,PAN 纤维表                   溶血率为:PAN/DTAC > PAN/HDA > PAN/BZC, 其中
           现出较好的生物相容性。 因此,不同种类的聚 PAN/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制得的 PAN/HDA(溶血率为 4.51%)和 PAN/BZC(溶
           铵盐抗菌纤维的生物相容性主要取决于季铵盐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血率为 2.17%) 纳米纤维滤膜符合生物医用材料的溶
               本研究所制备的纳米滤膜的生物相容性测试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血率标准(<5%)。
           溶 血 率 :PAN/DTAC > PAN/HDA > PAN/BZC。 由 于                本研究制备的聚丙烯腈/季铵盐纳米滤膜(PAN/
           HDA 的烷基链更长, 在聚合物链中嵌合的更为牢固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DA 和 PAN/BZC)兼具的固体悬浮物去除率高,抗菌

           更不容易溶解析出产生毒性;而 BZC 除了具有较强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性,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,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实际应
           疏水取代基团外,更关键的是其小分子的生物毒性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价值。
           比 DTAC 和 HDA 低。 所以 PAN/BZC 是本研究所制备
           的抗菌纳米纤维中生物相容性测试中溶血率最低的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
           表明其对人体毒性损害最小。 根据生物医用材料的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]  WEI J, ZHU W, MARINOVA D, et al. Household
           血率要求<5%可知,PAN/HDA 和 PAN/BZC 纳米纤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doption of smog protective behavior: a comparison
           滤膜的溶血率均达标,分别为 4.51%和 2.17%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etween two Chinese cities [J].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(20):1-22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]  R. CHEN, J. CHENG, J. LV, et al, Comparison of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air particulate matter during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ummer and winter in Beijing, China [J]. Env. Geoche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eal. 2017(39):913-921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] R. D. BROOK et al.,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and
              溶血率/%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ardiovascular disease: An update to the scientific statement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[J]. Circulation. 121,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4]  2331–2378 (2010)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邢奕, 王骢,路培,等. 有序介孔材料过滤脱除纳米颗粒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物[J]. 环境科学, 2016,37 (12):4538-4544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5]  张毅, 刘叶, 张昊,等. 氨基酸改性壳聚糖抗菌材料制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及其性能研究. 功能材料[J].2017,5(11): 11026-11031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6]  管昳昳, 刘晓霞. 智能及新型抗菌材料在纺织领域中的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应用[J]. 上海纺织科技, 2017 (3):7-11.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7]  DONG K, ZENG X. Public willingness to pay for urban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mog mitigation and its determinants: A case study of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5 纳米纤维滤膜的溶血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下转第 29 页)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探索研究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
   34   35   36   37   38   39   40   41   42   43   44